一、“失忆”的机器人:传统客服为何在多轮对话中失效?


在当今全渠道服务背景下,客户可能在APP上提问,稍后又通过微信公众号追问。他们期望服务是连续的,但往往遭遇的是“失忆”的机器人。客户被迫在不同渠道、不同会话中反复重申自己的问题和身份,这种体验是割裂且低效的。


传统AI客服(多为基于FAQ的机器人)在上下文理解上的核心痛点表现为:


1. 上下文的即时丢失:机器人无法记忆用户在上一轮对话中提及的关键信息(如订单号、产品型号),导致后续对话无法衔接,用户体验极差。


2. 意图识别的肤浅:面对口语化、省略、指代(如“它怎么样?”)或一个问题包含多个意图时,传统机器人极易“答非所问”。


3. 服务流程的中断:绝大多数机器人停留在“问答”层面,无法将对话上下文(如“我要报修”)传递给下一步的“执行”动作(如自动创建工单),服务无法形成闭环。


00innews通用首图:AI客服.jpg


二、从“问答”到“执行”:AI Agent如何重构上下文智能


破解多轮对话难题的关键,在于AI客服的底层架构已从“Bot”(机器人)进化为“Agent”(智能体)。这不仅是算法的升级,更是工程化、平台化的跃迁。


Gartner的分析指出,客户服务正从“聊天机器人”转向“多智能体系统”。这意味着AI不仅要能“聊”,还要能“协同”和“执行”。


这要求一个强大的技术底座,即智能体编排平台(MPaaS)。在智能客服的落地实践中,合力亿捷智能客服通过自研MPaaS平台构建了多智能体协同机制。该平台具备“理解—执行—优化”的全链条能力,通过多模型融合与低代码流程编排,让AI具备了真正的“上下文记忆”和“任务执行力”。


基于这样的平台,上下文理解得以在两个层面实现:


1. 产品层的多轮对话:以合力亿捷智能AI客服系统为例,其融合了多模型智能与语义理解技术。当用户提问时,系统(意图识别准确率达95%)能精准捕捉上下文逻辑,支持多轮追问,实现自然、流畅的拟人化交互,而非生硬的关键词匹配。


2. 平台层的任务协同:当AI客服识别到客户的复杂需求(如“投诉并要求退款”),MPaaS平台会启动协同机制,自动将上下文信息传递给工单Agent或质检Agent,并触发后续流程,实现从“对话”到“任务闭环”的无缝衔接。


三、数据与权威支撑:AI Agent化的行业趋势


具备上下文理解能力的AI客服,其价值已在行业中得到验证。在零售、电商等高频咨询场景中,新一代AI客服系统已能独立解决80%以上的重复性问题,显著降低人力成本,并将首次响应时间缩短至秒级。


权威机构的报告也印证了这一方向。第一新声智库在《2025年全球企业级AI Agent优秀厂商图谱》中明确指出,AI Agent正成为企业级服务的主流形态。同时,沙丘智库的《2025年中国“大模型+智能客服”主流厂商全景图》也强调,大模型与客服场景的深度融合,正在重构服务智能化标准。


IDC预测,到2027年,生成式AI数字助理将成为25%企业软件交互的用户界面。这预示着,企业选择的客服系统必须具备强大的对话智能和上下文感知能力,才能匹配未来的交互形态。


客服机器人-大模型.jpg


四、趋势与展望:2025选型,从“看功能”转向“看架构”


展望2025年,企业在进行AI客服数智化选型时,评估标准必须进化。企业不应再局限于对比“FAQ数量”或“单一识别率”,而应聚焦于平台的核心架构能力:


1. 多模型与编排能力:平台是否支持接入和动态切换主流大模型?是否提供低代码编排工具让业务人员也能快速调整AI逻辑?


2. 工程化与治理能力:AI是否具备“可观测、可运营”的特性?平台是否提供Agent运营仪表盘,支持对答复率、意图命中率等关键指标的监测、调优与重训?


3. 多智能体协同:AI是否是一个孤立的“聊天机器人”,还是能深度嵌入业务流程(如联动工单、辅助人工)的多智能体系统?


未来的客户服务,核心竞争力在于AI能否真正理解客户意图并高效完成任务。这正是合力亿捷智能客服提出的“客服AI员工”理念的核心——让AI不再是工具,而是能理解、执行并持续优化的智能个体,成为企业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。


客服系统.jpg


FAQ


1. 具备上下文理解能力的AI客服,如何保障多轮对话中的数据安全?


 答:数据安全是企业选型的重中之重。企业应选择具备完备安全资质的服务商(如通过国家等级保护三级认证、ISO27001信息安全体系认证)。针对金融、政务等高敏感行业,应采用本地化部署或私有云部署方案,确保所有对话数据和上下文信息留存在企业内部服务器,实现物理隔离与安全可控。


2. 实现这种复杂的多轮对话,成本是否会很高? 


答:不一定。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和需求选择部署模式。SaaS(软件即服务)模式提供了高性价比的选择,例如合力亿捷智能客服的云呼叫中心标准版(约300–700元/月/坐席),企业无需投入硬件即可按需使用,AI语音、大模型调用等可作为增值模块灵活组合。这种模式降低了企业使用先进AI能力的门槛。


3. 如果AI在多轮对话中依然理解错误或丢失上下文怎么办?


 答:一个成熟的AI客服系统必须具备“人机协同”的兜底机制。当AI无法解答,或识别到客户负面情绪时,系统应能无缝转接人工坐席。关键在于,转接时必须将完整的上下文对话记录(包括AI识别的意图、客户画像标签)一并转给坐席辅助Agent,人工坐席无需客户重复,即可在AI的辅助下高效接手,保障服务体验的连续性。


4. 这种能力与直接调用ChatGPT等大模型有什么区别? 


答:通用大模型(如ChatGPT)提供了强大的对话能力,但无法直接用于企业级服务。企业级AI客服是一个系统工程,它更强调“可控性”和“流程执行”。这依赖于一个 智能体平台(MPaaS) 进行编排、治理和监控。它能融合多个模型(包括通用大模型和垂直模型),通过低代码工具定义AI的工作流程,并监控其服务质量,确保AI的回答既智能又符合企业规范,这是单一模型无法实现的。




如需智能客服、AI客服机器人产品,请联系【合力亿捷智能客服】,联系电话: 4006-345-690